大城市的人很难想象,这些孩子从初中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,种水果、打工、做生意,对他们来说,未来不是考出来的,未来是趟出来的。
我和女友聊天,听她说的都是:
班里一群男生在楼下抽烟,被校长抓住了;
上课时,一个女生在下面化妆,说了两句,摔粉底盒就出教室了;
一个学生交作文,写的主题是“我的老师太烦人了”;
这是真实的乡村学校。初中开课了,一部分学生乘法等式还不会做,小学三年级该学的字都认不全。在代数几何课上,一半的人在打闹,有人在后面涂指甲,有人在睡觉,这要怎么处理?在她的学校,新的老师被气哭过很多次,教龄大的老师,都异常严厉。
我女友去教了一个月,就明白了这里的规则。她从小生长在四川的小镇上,有些事情并不陌生。第一个月,有一个男生被她批评了。下课后这个男生从他身后走过,一脚踩在她鞋上。
如果是我,我可能会愣一下,然后批评这学生,或者找到班主任,反映情况。她呢?她瞬间就回踩了那男生一脚。这就是在小镇的原则:谁欺负你,你就欺负他。谁怎么欺负的你,你就得怎么还回去。
类似的事情太多了,第一个学期,一个学生上课玩手机,外放,她没收后,又拿了一个,然后她直接拿出来摔在地上。
对她说“你真骚”的学生,她再也没和他说过话,一旦有打闹,直接送到校长办公室。其他新老师还在适应环境,她已经能正常在课堂讲课了。最起码,不想学的孩子不会在她的课堂上捣乱,因为人人都知道,这个数学老师不好惹。
她去的时候,第一次考试,她们班所有的科目都倒数。一个学期后,她们班数学课出了三个120分,平均分第一,领先年级第二的班级十几分,而语文、英语仍然是年级倒数第一、第二。
我在城市读书,大学毕业后仍在城市工作。我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教育话题,似乎没人讨论课堂秩序,人们聊得都是兴趣班、奥数比赛,谈论的都是参加哪里的夏令营?你孩子雅思考了多少分?是否在爬藤?未来想申请英联邦的学校吗?
对于我女朋友而言,她经历着更真实、更常见的乡村教育场景,我只能边听边想,甚至给不出太多的建议。孩子应该是什么样?学生应该学什么?这没有固定的答案,在不同区域,不同的背景,有不一样的“应该”。
我们能想出无数种教育的理想样子,可现实中,这些直白的、令人抓狂的场景正无数次的发生,唯一能确定的是,普通乡村地区的教育正在和城市,特别是大城市的教育迅速快速地拉开距离。这些教育导向的未来,也在肉眼可见地快速分化。
不过,孩子到底有没有未来,到底有没有成为“更好的人”,就谁也说不准,谁说了也不算。
女友一直说要家访,终于,第二个学期去了一位小男生的家里。那个孩子闷闷地,上课、下课都不太说话,考试经常是个位数,我女朋友想知道为什么。
家访那天,约好下午四点,她骑自行车去了,离很远,小男孩就在路边等她。进屋后,发现父母都不在。
“爸爸妈妈干什么去了?”她问。
“去县城卖水果了”,他说,“没事儿,老师我给你做饭。”
我女朋友看着他,小小的个子,皮肤黝黑,讲话时云淡风轻的表情,让她都有点不敢相信。
小男孩告诉她捧一个西瓜过来。她再回来时,被小男生的刀工震惊了,他切好了肉,正在处理一条鱼。他不仅刮鳞片,剔内脏,还做了一些菱形的改刀。
晚上,六七个菜摆在桌上,小男孩还叫了周围的同学过来,他们都骑着摩托车,都是学校初二、初三的学生。五个人拎着羊肉、蔬菜、饮料进来,挨个和我女友说“老师好”,然后就到厨房切菜,弄了个火炉,边吃边烤。
他们聊着天,我女朋友才知道,其中一个是“老大”,带着这些孩子各处混(胡闹)。学生们都玩快手,前几个月老大过生日,找了好几十人在院子里吃饭,拍成小视频发到快手上,有20多万播放,所有人都觉得特别有面子。
边吃边聊,女朋友弄清楚了近期学校的几件大事:谁和谁是相好,谁的“老情人”找人打群架,某某不来上学,因为家里妈妈病倒了……
这些孩子们都不会和老师说,平常看到的也只是孩子上课时,脸上缠着绷带,或者假都不请,直接消失。可到了小男孩的烧烤派对上,学生们无话不谈,也不介意旁边坐着一位收拾过他们的老师了。
八点多钟,天黑了一阵,我女朋友站起来说要走了。老大说:"老师你等一下",然后转头和其他人说“咱们去摘点水果给老师。”
他们骑车,或者跑到自己家里,到树上摘了琵琶,园子里摘了火龙果,拎了满满两兜子,一定要她带着。我女朋友装好两兜水果,骑车离开,这些小男孩又坐下来,继续吃他们的烧烤。
女朋友到家,给我打了个电话。
“这个小男孩学习那么差,也不愿意学。可是他做饭居然做的那么好”,她说,“我到底能给他做点什么?怎么能帮助这个好孩子呢?如果他能像做饭那样自信,他也应该能学习好呀。而且这些孩子的课后生活看上起很’充实‘,除了学习,他们总是能给自己找到事情做。”
对这种问题,我语塞了。她那里的学生初中成绩差,很多小学的东西都没有完成。如果从小学数学开始补,还要追上现有的进度,一个学生可以,一群学生,是真的太难办到了。何况,想让人家学,他们还不见得领情。毕竟,学习进步个几十分,哪怕一百分,最后考上一个专科,还不如在老家帮忙做点生意实在。
作为教育观察者,我并不是名校控。但是我相信孩子们学到的知识能为他们的未来服务,但对于这些孩子呢?又有多少父母的视野能穿越小镇,把眼光放到城市和孩子的未来教育上呢?自谋出路可能比凭高考走出小镇容易得多。
而像我女朋友这样的“小老师”,又能做些什么呢?
一年多之后,我女朋友离开了镇上的中学,虽然,看起来她在那里效果不错,拿的住学生,也能提升成绩,可是那样的环境并不是她期待的。她决定去成都,城市的工作更轻松一些,起码老师和学生家庭的目标起码是一致的。
再说,她再也不用“劝”学生回去上学了。
现在,她在一家营地机构工作,专门组织中国的孩子,去欧洲、美国的营地,体验不一样的文化,学习不一样的技能。当然了,价格不菲,能承受的都是优渥的家庭。
虽然已经离开中学一年多了,她还是会收到孩子们的 QQ 信息,哪怕是那个说“你真骚”的学生。
如果把在云南的经历,讲给这些家长,他们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,无法理解从学生到老师的行为。而眼前的欧美营地,是那些乡镇的孩子,更是无法想象,也根本没有想象过的。
在她的个人经历变化里,我能感受到教育的裂痕在实打实地拉大。
如果读书有用,那么城市里高强度、多元的知识培训,拉开乡村不止一个身位;如果读书无用,那这些乡镇孩子,又要依仗什么,依靠什么呢?
—— END —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