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海归的逆袭之路,如何点燃中国开源生态的燎原之火?
异国蛰居听风雨,梦里草堂高卧。
桃源难留豪情客,九年磨一剑,只欲斩白蛇。
——2007年,马越归国创业途中的豪情之作
2007 年初夏,一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划过云层。舷窗旁,马越凝视着手中的餐巾纸,上面墨迹未干的上阕词句,映照着这位海归胸中翻涌的壮志——他要将“开源之火”带回故土。
就在一年前,他凭借全栈开源方案斩获红帽 JBoss 世界创新奖,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。彼时的美国,开源技术已成浪潮,而中国却如同未开垦的荒原:企业信奉“闭源即安全”,开发者对“Open Source”一词尚且陌生。时任驻休斯顿总领馆领导的盛邀之言总在马越耳边回响:“现在的中国一天一个新变化,正需要像你这样的创新人才,不如抓住机遇,赶快回国发展。”这让他心底的火苗愈发炽烈:“中国需要创新,但创新不能困于高墙之内。”
月是故乡明,此话不假。但对于他来说,回国就意味着从零开始,且不说这九年在美国吃过的苦、流过的汗,彼时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了解开源?中国又会有多少企业接受开源软件?回国初期的现实,远比想象中凛冽。当时的中国,开源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,企业听到“开源”,以为是开源节流。马越苦笑回忆,彼时国内企业CIO多由财务背景出身,技术决策困于短视的成本核算。一次洽谈中,某国企负责人直言:“用外国人的免费代码?出了问题谁负责?”
18年转瞬即逝,但中国的开源生态在以开源中国为首的众多创业者的耕耘之下,已成燎原之势。2025年,开源中国发布模力方舟AI生态战略。这个集模型训练、推理、应用于一体的平台,将AI能力注入Gitee的每一行代码,让“人机协同”成为开发新范式。
回顾这段征程,是一个理科青年用代码丈量世界的突围史,更是一部中国开源从荒芜到繁盛的进化史。回顾18年来走过的艰辛,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青春史诗。让我们一起从头温习这个故事,体会中间的筚路蓝缕与家国情怀。
一位 Engineer 的逆袭之路
1998年,马越负笈赴美。这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北京青年,此刻的处境像极了《中国合伙人》里的孟晓骏——怀揣学术理想,却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。此时的他本应沿着生物实验室的轨道继续深造、工作,但现实却很残酷,刚到美国,兜里只有不到2000美金,即使申上名校,也交不起高昂的学费。当斯坦福的棕榈大道在暮色中延伸,这个怀揣梦想的青年突然意识到:知识不应困守象牙塔,智慧理当普惠众生。
彼时的美国正上演互联网狂想曲,网景与雅虎的神话在硅谷发酵。计算机硕士的学位如同黄金入场券,年薪六万的数字在实验室之外闪耀。这时他毅然决定转身——攻读计算机专业,将梦想融入人类最前沿技术的洪流。他以20个月吃下了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专业36个月学制的课程,创下该校华人最快毕业纪录。数据库、操作系统、数据结构三门主课的代码,在他指尖化作叩开未来的密钥。
“第一次领略开源的魅力,是在第二份工作。”马越回忆道,“Google初现锋芒,技术问题总能用Google找到答案。我像淘金者般边搜边写,年薪竟从五万跃至八万。”有人将开源误解为抄袭,却不知代码的价值恰恰在于流动——对于开源作者来说,有人“抄”,才是这些代码存在的意义,乐于分享、忠于普惠,使用的人越多,更能说明技术价值。当千万开发者的智慧在数字长河中交汇,技术普惠的星辰大海藏于每一行开源代码。
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寒夜,马越所在公司也未能幸免,他只好另寻他路去一家公司找到了架构师的工作,主抓开源方案替代,一干就是五年。他以Linux替换Windows,用JBoss重构中间件,将MySQL注入数据库心脏。2006年,带领十人团队七个月完成全开源架构方案。捧起红帽JBoss世界创新奖的瞬间,这位华人工程师的名字,第一次被镌刻在开源史册。
“从一个Engineer到获奖,说实话没给国家丢脸,所以驻休斯顿领事馆向我抛出橄榄枝的时候,我就有一个冲动,如果说开源是普惠世界,那么作为开源信仰者,我理应将‘开源之火’带回故土,纵使千难万险,也要点亮中国的开源之路。”于是2007年那个初夏,带着“斩白蛇”的豪情,马越踏上了归国的航班。
开源中国与中国开源的觉醒之路
带着对开源价值的无限信仰,马越在中关村创业,将目光投向ToB开源服务的蓝海。“开源自有黄金屋,开源自有颜如玉”的诗句在创业计划书扉页泛黄,而现实的冰棱却一次次刺破豪情——当他叩响企业大门时,多数CIO将“开源”误作“开源节流”的缩略语。财务出身的决策者们用计算器丈量技术价值,某国企高管的质疑振聋发聩:“用外国人的免费代码?出了问题谁负责?”此时,马越清楚地认识到,要想发展开源,首先就是要让开源在国内普及,让大家知道:什么是开源?
2008年,网名为“红薯”的开发者在虚拟世界点燃星火,OSCHINA 开源社区如春笋破土,在中关村的深夜里,代码与思想碰撞出最初的光芒。马越与红薯的相遇,如同伯牙子期的琴瑟和鸣,两个理想主义者的对话,最终化作开源中国的基因密码。
2008年8月31日,开源中国网站(oschina.net)上线
2013年的春天,在阿里云会议室里演说的马越不会想到,这场会议将改变中国开源事业的轨迹。当阿里云的王坚博士听完开源中国的愿景后,500万资金如同甘霖注入干涸的河床。三个月后,Gitee带着“中国版GitHub”的使命降生,中文界面与本土服务器构成的护城河,让中国开发者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代码家园。首日10万次的访问量,宣告着本土代码托管时代的来临。
五年后,针对企业级的研发效能平台Gitee企业版横空出世。截至目前,Gitee已经服务1350万开发者用户、36万家企业以及2000多家高等院校。为了打造出一个自主创新、安全可信的本土开源软件工具与生态,开源中国自2020年就开始深耕DevOps全生命周期国产替代方案。
云开见日,中国开源力量的觉醒如钱塘潮涌,渐渐进入国际视野,大量由国人主导的开源项目被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接纳。2013年至2019年间,就有20多个项目进入Apache软件基金会,18个项目捐赠给Linux基金会(及其子基金会)。2020年,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成立如定海神针,它以“一切为了开发者,一切为了全世界”为核心思想,高屋建瓴地为中国开源生态做指引和建设工作。同年,首个由国人发起的开源许可证——木兰宽松许可证(MulanPSL v2)通过OSI认证,成为国际化开源许可证。这些里程碑,正是马越们在代码荒原上播撒的种子,历经十三载春秋,终成遮天蔽日的林海。这些如马越一样的开源人梦寐以求的生态地基,终于在中国开花结果。“好的软件是不分国界的,开源的魅力就在于,大家都可以参与一个伟大项目的建设,并且这份伟大,是属于全人类的。”马越道。
开源中国的三驾业务马车
2025年,DeepSeek的惊雷震撼全球。马越在战略会议上说:“这既是某个人的胜利,更是中国开源土壤结出的硕果。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开源工作者的默默耕耘,让中国的开源土壤足够肥沃,又怎能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结出DeepSeek这样的丰硕的果实?”
2025年开源中国战略会议上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,未来开源中国将以模力方舟为开源AI技术基座,通过AI工具、AI教育与AI应用市场三大业务矩阵协同发力,构建从底层能力支撑到场景化落地的全栈生态体系。马越介绍,战略核心的模力方舟作为AI模型即服务(MaaS)平台,将为三大业务线提供通用AI能力支持。模力方舟已汇聚了最新最先进的AI模型,提供包括模型体验、推理、微调、部署和应用的一站式服务,并接入了丰富的算力选择,帮助开发者更容易地开发AI应用。“同时还细分了视频生成、文本生成、多模态等LLM类型,在线即可使用。”
AI模型的接入,更像是为企业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大脑,开源中国也不例外,且各个板块的业务也随之升级。Gitee的进化如同凤凰涅槃。Gitee 正从研发效能平台全面进化为“AI增强型智能开发中枢”,深度整合AI技术至项目管理、代码开发、测试运维、代码安全等全链路工具链,力求覆盖每一位开发者从需求设计到集成交付的完整开发周期。“人机协同,一定是程序员未来研发的新范式”,马越深信不疑,“这也是开源中国深耕DevOps全生命周期国产替代化方案的又一创新,当AI深度融入每一行代码、每一次交付,技术普惠的宏愿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”。
OSCHINA开源社区正蜕变为数字时代的稷下学宫,已从一个技术门户网站进化为AI教育平台。通过“社区+平台+培训”的闭环体系,形成了一站式开源人才培养解决方案,让开源火种从青少年编程教室燎原至企业研发中心。“我们不仅仅服务开发者,更要培养开发者,让开源与人工智能贯通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,未来才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。”马越的话语里,藏着对未来的期许。
基于模力方舟的模型底座,开源中国将打造从模型开发到商业变现的一站式AI应用市场。模力方舟提供全栈工具链,开发者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AI应用,以满足各行各业C端群体的需求,实现从模型训练到商业转化的全流程赋能。
2007年至今,开源中国经历了从开源社区到代码托管平台,到 DevOps 研发效能平台,再到模力方舟的演进,完成了从流量聚合到商业化闭环的蜕变。这一历程,不仅为中国开源生态在人工智能时代注入了新活力,也切实推动了企业研发效能的规模化提升,更是验证了开源技术商业化的可行路径。
当DeepSeek在国际舞台惊艳亮相,人们看见的是一枝独秀,却鲜少知晓其根系早已深埋于二十载春秋的开源长跑。那些曾被视为“堂吉诃德”的创业者,在资本的寒冬里开源云计算底座;那些大厂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维护的开源项目,悄然成为行业基础设施;甚至连高校实验室里白发教授指导的本科生,也在Gitee上提交着改变行业的PR......
这或许便是开源最深邃的浪漫。马越曾充满豪情地说:“当AI成为开发者的伙伴、当AI教育平台在天地间播撒新火种、当AI应用市场孵化出一个个推动人类进步的颠覆性产品,我们将见证一个更具活力的开发者生态的崛起——这里没有技术孤岛,没有智慧边界,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技术平权所带来的创新价值。”
站在2025年的坐标回望,那个在归国航班上写诗的青年,早已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创新的洪流。当AI星火在模力方舟上跃动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代码的进化,更是一个民族在数字文明浪潮中崛起的壮阔史诗。技术的终极浪漫,不在于独占星辰,而在于点亮更多人的星空,为人类造福。
关键词:
责任编辑:kj005
文章投诉热线: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:7983347 16@qq.com